微博跟facebook和推特的区别是?

有以下区别:

1、信息架构不同

Twitter的社群关系是建立在前面所说的——平等的信息架构和极快的链式传播基础上。在这种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社会关系非常牢靠,信任度也更高。国内微博,信息被划分了层次,人也就随之划分了层次。评论微博的人很难和发微博的人产生更多的互动,也不会有更多人看到这种互动。

2、使用方式不同

假设新浪微博是有用的,但Twitter是有爱的。Twitter是一个温暖真实的社区,大家都是靠着自己的兴趣生存。同样有人在这里完成各种交易,找到工作或合作伙伴,找到朋友、伴侣。一个有爱的社区同样会节约人们更多的时间,集中于生活本身。

3、页面设计不同

Twitter的基础是140个字,其中可以加入链接,如果使用短链接能节约一些空间,但总体的140个字不会变。Twitter没有评论,只能转发并评论,这样带来的好处是信息非常规整,一般一条信息高度不会超过100像素,在屏幕上一页内可以显示更多内容,更容易用浏览方式扫过,重复信息、图片等干扰小得多。

对比国内微博,因为有评论和转发的机制,导致一条140个字的微博下面还要带一条原始微博,有的两者还都带图片。这样被反复转发之后,Timeline会充满同样的内容,每一条还都占用了200像素以上的高度,这对Timeline破坏严重,阅读压力也就更大。

跨境电商构建的社群主要分为哪几个渠道?

在当今时代,跨境电商卖家都想推广自己的店铺、品牌和产品,让更多的人了解自己的品牌,但实际上他们不知道如何去做,这已经成为了他们自己的难题。本文小编会为大家分享八大跨境电商的网络营销渠道。

新闻图

搜索引擎营销渠道。搜索引擎的推广有很多,我们通常有谷歌,百度,360等等,这三个也是比较有价值的。有几种类型的搜索引擎:

一是搜索引擎的广告,即常用的竞价方式,通过搜索文字选择显示机会,按点击付费,缺点是成本太高。

二是搜索引擎快照、SEO优化付费词,通过优化快照实现排名营销,缺点是时间长。

三是整合营销,通过整合多个平台进行优化,实现快照排名、多屏展示、多元化展示,效果也不错,成本也比较合理。

四是免费平台营销,企业自己在免费平台上注册营销,这种营销基本上是无效的,而且还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五是自媒体营销渠道。如今,在自媒体时代,自媒体拥有庞大的用户群。企业、媒体、机构和个人也可以借此机会,在各平台上开展自媒体的营销和推广,从而曝光自己的品牌,提高知名度。

六是社交平台营销渠道。社交平台还具有很高的重量,有利于搜索引擎的索引,实现快照排名,在Facebook、Twitter和其他平台,可以使用这些免费平台,在这些平台可以实现营销快照排名在搜索引擎,但免费平台,如何影响取决于卖方的销售。

七是视频营销渠道。如今,视频越来越受欢迎,比如国内的抖音、快手,国外的YouTube。利用好视频,可以对店铺品牌、企业文化、公司产品进行巧妙的营销,宣传范围广,实力强。

八是直播营销渠道。直播如此受欢迎,以至于亚马逊推出了直播部分。直播是一种新的方式,很快就会有大量的用户。通过在直播中巧妙地嵌入店铺品牌,可以达到宣传效果。

何为社群?

一般社会学家与地理学家所指的社群(community),广义而言是指在某些边界线、地区或领域内发生作用的一切社会关系。它可以指实际的地理区域或是在某区域内发生的社会关系,或指存在于较抽象的、思想上的关系,除此之外。Worsley(1987)曾提出社群的广泛涵义:可被解释为地区性的社区;用来表示一个有相互关系的网络;社群可以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包含社群精神(community

  spirit)或社群情感(community feeling)

,这只是旧时代社群的定义,而新时代社群的定义Facebook、YouTube、Twitter、Plurk等社群媒体平台。在国内,微博等等、微信、陌陌、豆瓣等基于不同维度而形成的社群媒体也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失的重要组成。它们不只是聊天、玩乐、打发时间的工具,事实上,社群媒体已经彻底颠覆商业与消费者行为。即时通讯功能让成千上万人彼此相连,不仅影响人们的社交生活,也促成了庞大的社会经济转变,彻底改变消费者与企业之间的沟通与互动模式。

移动互联网时代,面对以兴趣、地点、行业等建立的社交媒体,商业之中如何进行营销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新社群在这样的环境之中诞生。

想要真正运营好新社群不仅需要好的灵活的头脑还需要一个好的工具,就比如腾讯的微商相册,公众号上的社群鸭,这个功能就多了不仅可以看朋友圈浏览记录还能加各行业跟各地区的微信群。综合来说,由于新社群强调不同群体之间的异同点,营销者可以运用不同社交媒体进行精准营销,做的好的人月入百万也是正常的。

facebook的广告该怎么定位受众的?

爆单不“卡壳”,广告不“撞课”

Hello,我是君志学堂的Neos,专注于解决独立站与Facebook广告的疑难杂症。

我们是否觉得FB广告找受众比找对象难,找不出来只能“空投”?

我们是否只有寥寥可数的几个受众,来来去去总是用它们,但效果越来越差?

找受众比找对象难?

#Facebook广告受众选择界面

每次提到受众,就会不由自主地会苦恼起来。这些问题不停地敲击我们每个投放的脑袋:

选择太多,反而不知道要选哪个受众;

担心选的受众效果差,之后还不知道怎么办;

一直用的受众效果变差,不得不再找新的受众。

那找受众真的比找对象难吗?

其实,并没有那么夸张。首先,我们要知道一个广告受众的基本组成部分:

FB核心受众定位= A.地点 + B.年龄 + C.性别 + D.细分受众

A+B+C:国家/区域+年龄段+性别

这3个是我们最基础的受众定位;基本上,通过了解目标市场和产品定位,即可清楚有哪些可以选择。

而难点就在 D.细分受众

#细分受众列表

细分受众之所以难,在于除了受众列表以外,还有数目众多的非列表受众;这些受众包括了各式各样的用户兴趣点,让人眼花缭乱。

#系统推荐的非列表细分受众

列表细分受众:系统分类的通用受众,具有较高的普遍性和较大的用户规模。主要包括3大类:

1.Demographics(人口统计特征):

根据受教育程度、家庭状况、感情状况、职位等因素统计出相应用户作为受众。

2.Interests(用户兴趣点):

系统分析用户数据得出的标签,主要是用户的兴趣和爱好,更具有相关性。

3.Behaviour(用户行为):

根据用户在FB上的具体行为和设备使用情况来区分用户属性。

非列表细分受众:同样是系统分析用户数据得出的标签,但相比通用的列表细分受众,普遍性和概括性相对较低,更具体化。

总结:选择细分受众的重要性

细分受众都是系统基于用户数据分析出来的定位,对于广告投放的精准程度具有相当大的作用;

没有选择细分受众,简称“空投”,很大程度上加大广告投放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非常容易影响广告测试的效率。所以一般不建议新手使用“空投”。

引爆出单的细分受众

我们经常会遇到爆单前“卡壳”的情形,当用一组细分受众投放的广告测试效果很好,然后不断用复制和加预算的方式进行扩量,结果随着广告数量一多起来,效果却不尽人意。

其实,很有可能是自己的广告在“撞课”。即使广告所选的用户规模很大,随着同样广告的数量一多起来,相互竞争的概率也在逐步上升;会出现用户多次看到同一条广告的情况,广告重复曝光自然效果也会打折扣。

那如何减少爆单前“卡壳”,让广告刚起效的“1”变成“100”。在知道细分受众是什么之后,我们需要了解 引爆出单的细分受众 到底是怎么找出来的。

1.细分受众基本分类

先围绕产品本身和定位的人群来寻找细分受众,可以通过以下角度进行分类:

(以 礼服 品类 为例)

(1) 产品词:根据产品属性相关的关键词,搜索其对应的细分受众。

例:关键词:Bodycon Dress、Corset、Little Black Dress、Party Dress、Cocktail Dress等。

#对应受众,还可以通过系统推荐找到同品类的其他细分受众

(2) 场景词:根据产品使用场景的关键词,搜索其对应的细分受众。

例:关键词:Party、Going out、Cocktail等。

#对应受众,还可以通过系统推荐找到其他适用场景的细分受众

(3) 用户兴趣词:根据产品定位人群的兴趣点,搜索其对应的细分受众。

例:关键词:Party、Going out、Cocktail等。

#对应受众,可以通过受众列表找到其他符合用户的细分受众

(4) 热点词:根据节假日、社会热点、时事等,搜索其对应的细分受众。

例:关键词:Christmas、Halloween、Black Friday等。

#对应受众,可以通过系统推荐找到其他符合热点的细分受众

(5) 品牌词:根据产品品类或所在类目的品牌,搜索其对应的细分受众。

例:关键词:Zara、Shein、Fashion nova等。

#对应受众,可以通过系统推荐找到其他同类型的细分受众

总结:

该细分受众分类主要针对较为庞杂的 非列表细分受众,方便我们可以找到适合产品定位和目标人群的定位;

按分类整理出来的细分受众,是较有可能起效的广告定位,但并不确定可以马上起效,要进行广告测试才能得出结论;

细分受众只是广告受众的其中一部分,需要跟“A.国家/区域+B.年龄段+C.性别”结合起来,“A+B+C”的不同也会造成广告效果的差异;因此,判断D.细分受众的作用时,必需先考虑广告定位的前提部分。

配置自己的核心受众

FB广告受众除了上述的基本组成(核心受众/保存受众)外,还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自定义受众(又称再营销);另一种是类似受众。

其中,我们可以把这三种受众形式区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冷受众(Cold Audience),代表的是新受众,包括核心受众与类似受众;另一类则是热受众(Warm Audience),代表的是已有用户留存的老受众,包括了自定义受众。

不管是自定义受众还是类似受众,它们的来源一般都是根据核心受众的广告数据累计留存或分析推导出来的。所以接下来,我们先要认识如何配置自己的核心受众:

核心受众/保存受众(细分受众):

核心受众的“核心”体现在上述内容的4个基本组成部分,尤其是细分受众;

而保存受众的“保存”表现在可以保存并重复使用的功能。

#保存受众的保存功能所在

除此之外,核心受众还有两个细节点可以让广告定位更加精准;一个是细分定位中的“排除”和“缩小受众范围”;

“排除”可以将特定人口统计数据、兴趣或行为从已选的受众中排除,排除非产品目标的用户;

“缩小受众范围”选定的关键词要求受众必须满足此条件,从而缩小受众规模,更聚焦于目标用户。

我们可将“添加/排除”“缩小受众范围”“进一步缩小受众”看作是细分定位的细分层级;可以为每个层级添加多个条件,让受众更灵活,定位更精准。

#细分受众的细分层级关系:

“添加”:或;

“缩小受众范围“:并必须符合;

“排除”:并排除其中;

另一个细节点则是隐藏在语言设置下的“联系”选项,选择那些跟FB主页或活动有过联系的用户,或者把他们排除在外,以找到新的受众。

产品型社群

产品型社群——企业产品趋势

一句话总结李教授概括就是:李教授讲的都是满满的使用价值非常高的实用干货。

在李教授的课程中,提出了一个颠覆式创新理论,并一直在不断更新完善中。相信很多人都听过颠覆式创新,那么其核心概念是“价值网”,三大特征是成本结构、性能属性和组织形式。在某一价值网中的企业都会遵循固有的成本结构,并以某种性能属性为最重要的价值判断。价值网一旦形成,就极难逃脱,人们以为是管理者在做决定,其实是由所处的价值网所决定。

企业所处的时代背景恰如一张无形的价值网,而互联网时代与工业时代在三大特征上都表现出深刻的差异,本书将从三大差异出发,推导出 三条思维模式法则 : 功能成为标配,情感成为强需;中间成本趋零,二次打击盈利;个人异端化,组织社群化。 并且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互联网时代的生存方式是“产品型社群”。

1、小米思维及产品型社群概念引申

对于雷军的互联网思维,雷布斯本人概括为:人欲即天理,更现实的人生观;顺势而为,不要做逆天的事情;颠覆创新,用互联网精神重新思考;广结善缘,中国是人情社会;专注,少就是多。这其中的“顺势而为”,已成为大家极度推崇的理念。

在这五句话中,既有对人性的思考,也有处事的方法,更有且经营的智慧。其中提到的顺势而为,或许就是雷军天使基金命名为顺为的原因。

小米的快速成长,源于雷军对于互联网思维的核心“七字诀”——专注、极致、口碑、快,用互联网思维做任何事情都事半功倍。

就像江湖里有武当派、少林派等一样,李教授所提倡的互联网思维叫“产品型社群”,也有七字诀——产品、社群、自组织。

2、产品:商战中降至一维,唯剩产品

在商业里有若干重要的要素,比如管理、战略、技术、营销、产品,我们通常说这里的每一项都很重要,但这是一句正确的废话。我们必须逼问自己:在这些要素里,到底哪一个是最有驱动力量的要素呢?我认为是产品。我的互联网思维最基础的那一维是“产品”。

小米和苹果正是通过他们的产品做出的引导,硬生生的给用户创造了对于事物的认知:小米给用户的认知是最牛的CPU=最牛的手机;苹果给消费者的是高端手机就是苹果手机。这些联系的确引导了消费者的认知。

所谓降维化,就是营销融于产品,产品就是广告,即营销型产品。小米用了最好的配件,这本身就是广告,就是营销。为什么还需要花一大笔钱给明星和媒体?【备注下:因为智能手机市场的饱和及其他手机厂商的竞争,现在小米也开始了明星代言、线下实体店等重资产操作。】

营销和产品哪个更重要?产品更重要。从更高维度上来讲两者是一回事。

技术和产品哪个更重要?产品更重要。从更高维度上来讲两者也是一回事,因为恰恰是技术加速进步,使得产品周期快速变化,产品本身也必须有技术属性。

战略和产品哪个更重要?产品更重要。从更高维度上来讲两者还是一回事,因为战略是关于产品的战略。

总而言之,产品成为互联网时代最重要的出发点。

对于产品创新与技术制造来说,相比一下,德国制造业目前比较好,特别是备受推崇的“工业4.0”概念;而以色列则坚持“基于技术的创新”,市场在美国;对于中国,我们并没有扎实的底层技术储备,但是我们有市场和用户,所以,相对而言,基于产品的创新是最适合我们的。在美国,苹果、特斯拉、Facebook,也都是这样。

工业时代是以技术、功能为主要指标,强调功能体验,而互联网时代,产品强调审美,强调情感体验。这是源于时代的不同。

吴伯凡做了一个产品魔力公式:产品=功能×情感。功能是前面的1,情感表示倍数关系。互联网时代,一款好的产品,功能已经成为标配,而情感则成为强需。这里不是说功能不再重要,而是说功能好仅是基础,情感体验超过功能体验。这就是移动互联网时代产品性能特征的重大变化。

这有两层意义:第一,做出好产品是应该的。第二,好产品的竞争力已经从“硬”变“软”,从“实”变“虚”,情感成为核心。

3、产品极致与审美­——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

关于“审美主义时代”产品的基本特征,李教授总结了三点:极致、简洁和情怀,这是移动互联网时代激发用户情感非常重要的几个方面。

对于产品做到极致的,我们经常会看到的就是苹果和日本的一些企业。

乔布斯小的时候他的父亲对他的一句话影响了他的一生:你是看不见柜子后面的木头,但是你知道它是好木头,和你知道它是坏木头,你对这个柜子的感觉是不一样的。乔布斯说:要么天才,要么狗屎。对于天才,你不要用常人的眼光去苛求他,他只是对产品有着极致的追求。

吴伯凡有篇文章中说:今天是“0”和“1”的时代。99分、100分和101分之间,从量上看相差微小,在本质上看何止天渊。99分=-1分,100分=0分,101分=1分。这就是天才和狗屎的数学公式,做到100分实际值是0分,101分才算天才,99分以下都是无尽的黑洞。

这是个极致的时代,用户体验是0和1的世界,是Nothing与Everything的世界。两个世界之外,还有“第三世界”,即-1的世界。这是一个可怕的世界,一个我们可以称之为“市场黑洞”的世界。你的产品一旦坠入这个黑洞,自然就会万劫不复。

过去的时代,同一个行业可以有很多种存在。今天,互联网时代,要么全输,要么全赢!

过去我们做人力资源,有项满意度调查,现在我认为满意度等于零。今天的衡量指标是“尖叫度”。满意度的十倍才叫尖叫度。但是,比尖叫度更可怕的是动态尖叫值。你今天达到这个尖叫度,明天达到同样的尖叫度,用户就不尖叫了,你要永远超越用户预期。想想看,这要把做产品的人逼到什么程度才能达到。

在工业时代是“木桶理论”,强调组织的成就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板;而互联网时代是“长板理论”,最长的那块板决定你的成就。

李教授重点提到的一个未来的特定族群特征是属于高感性能力族群。什么叫高感知能力?1.不只讲功能,还重设计。2.不只有论点,还说故事。3.不只谈专业,还须整合。4.不只讲逻辑,还给关怀。5.不只能正经,还会玩乐。6.不只顾赚钱,还重意义。【意思也就是复合型感性人群】

我们来看苹果的“ 简洁 ”。

第一,命名简洁。这是苹果的产品名——iMac、iPod、iPhone(1,2,3,4,4S,5,5S)、iPad(1,2,3)。不知道库克为什么把苹果的智能手表叫成iPod watch,我们都认为应该叫iWatch。雷军很聪明,小米系列的命名很好地学习了苹果的方式,所以小米的产品名是小米手机(1,1S,2,2S,3)、红米手机、红米Note、小米电视和小米路由器。看到命名的简洁了吗?

第二,品类简洁。1997年,乔布斯大砍产品线,仅留了四款产品。戴尔电脑与苹果的品类相比,戴尔的品类很多。品类多的出发点是为了给用户更好或更多的选择,但没有明白用户的心理,99%的用户是小白,每增加一种选择,都会让用户迷惑,不要让用户去选择。

第三,会议简洁。《乔布斯传》中有这样一个桥段,说乔布斯每周三会开销售会议,广告公司的一两个人,苹果公司大概两三个人,总共五六个人开会。有一天,突然来了个姑娘叫罗丽,她是被其中某个部门邀请进来开会的,乔布斯开口讲话时突然看到了罗丽,然后乔布斯说:“你是谁?为什么来参加这个会?”姑娘解释后,乔布斯面无表情地说:“这个会议不需要你,你可以出去了。”在极其尴尬的气氛当中姑娘离开了会场。

第四,团队简洁。这是精英小团队哲学。乔布斯在做MAC团队时,定了一个死命令——只有100个车位。换句话说,如果招第101个人,一定会辞掉一个,以保持精英小团队。无独有偶,负责小米电视的王川说:“我只有300个位置。”微信早期的团队只有五六十人。后来人数增加后,其核心团队还是保持五六十人。WhatsApp190亿美元卖给Facebook时,只有55人。乔布斯说,在高科技领域,一个优秀的人才,等于100个普通人。找到五个顶尖的人才,他们就会把其他顶尖的人才吸引过来。

我再重复一下,简洁不是功能上的简单,而是一种精神上的简洁,它深入你的骨髓,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它不是把现象层面的东西减少,而是从现象层面往下挖,挖掘到内在深层次的简洁。

4、产品制高点——品牌即情感

我们今天讲的理论比“顾客认知管理”更进一步,叫“顾客情感管理”,与用户发生情感联系,品牌即情感。你在情感上让别人接受你,比你从认知上让别人接受你难度更大。所以,今天的制高点是,品牌即情感。

传统品牌塑造品牌的方式是明星代言、线下路演、媒体投放;互联网品牌塑造品牌的方式是CEO魅力、产品体验、粉丝社交。

今天CEO本人就是人格魅力体,然后做出极好的产品,用户使用后,十倍超过他的期望值,尖叫起来,愿意帮你去传播,再加上粉丝社交,这是新一代品牌的塑造模式。所以,互联网品牌是创始人、产品和粉丝之间的一场合谋,缺一不可,产品的人格化品牌时代到来,一切品牌都将人格化。

吴晓波在一篇名为《巨大的变化将在2014年发生》的访谈文章中提到“新四化”:一切商业都将互联网化、一切品牌都将人格化、一切消费都将娱乐化、一切流行都将城乡一体化。

今天,产品从冷冰冰的功能性的东西,变成了某种人格化的形象。

罗振宇说: “ 爱,就供养。不爱,就观望 。罗胖相信爱的愿力。”对于会员招募,罗辑思维只强调爱的供养,不承诺明确权利。

我再说一下互联网品牌和传统品牌的区别。工业时代传统品牌是产品通过打折的方式吸引消费者,消费者为了获得某种优惠特权(比如免费赠送),甚至会托人找关系;互联网时代,消费者不管你做什么东西,我就是愿意支持你,愿意做你的会员,送钱给你,愿意陪伴你一起成长。

互联网品牌的情感体验超过功能体验,所以对品牌来说,过去品牌是为了建立认知,今天品牌是为了建立与用户之间的情感关联。

用什么来关联?用情怀来关联。

罗振宇说过一句话,我非常喜欢,他说:“我就是导游手中的那杆小旗儿。”这个小旗散发了某种调调,喜欢这个调调的人围过来,并且找到了一种归属感。在今天这个时代,沟通越顺畅,人却越孤独。

5、社群聚集

如何聚集社群?我将其分解成三个步骤:第一步,定位核心人群;第二步,O2O社群运营;第三步,参与感游戏。

为什么这么做?因为互联网时代品牌养成模式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在工业时代,我们最熟知的品牌衍生模式是知名度、美誉度、忠诚度,所以在传统模式里,打广告是必不可缺的一个环节。

在互联网时代,完全反了过来,是先有忠诚度,再有美誉度和知名度,所以在这个模式里,任何一个新品牌第一步要做的不是打广告,而是建立核心粉丝,人少一点都没有关系,这些人就是产品的早期使用者,也是狂热使用者,一定程度上你甚至可以把这些人当做你的“Co-Founders”(共同创始人)。最忠诚的一部分人,绝对不在多,而在精。这部分人是最重要的,也形成了核心忠诚度。然后,你跟他们的故事传播出去,产品就有了美誉度。最后,在别的范围内打一些广告就有了知名度。

现在有一种创新叫“领先用户创新”,是指不是由产品的设计者,而是由产品最活跃的使用者来推动的创新。今天公司中心型的创新已经落后,闭门造车、火箭发射式的研发模式已经过时,应该让用户充分参与产品研发。

6、小米案例:参与感游戏:小米销售的是参与感

消费理念的变迁经过了四个阶段:功能→品牌→体验→参与。黎万强最近写了本书叫《参与感》,书中总结小米的参与感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在产品上的参与,即和用户互动来做好产品;二是在营销上的参与,即靠用户的口碑来做好传播和营销。

我们回到小米的案例,小米模式的成本结构可以说实现了三个零:第一,零广告费;第二,零库存;第三,零渠道费。当然这里用了略微夸张的说法,主要是为了表达这些成本低的程度有多么可怕。

小米为什么要做这些活动?其实是为了提高小米的势能。对一个社群来说,势能是特别重要的一件事情。势能,是不确定性中的制高点。在一个不确定性时代,你的势能高,人们就会主动与你发生连接,你的认知流通成本就会下降,你的连接成本也会下降,所以,势能越高,连接成本越低。罗振宇将其总结为“U盘逻辑”,是插与被插的关系,而罗辑思维就是要制造顶级势能。

小米做手机,真正的杀手锏是电商模式。小米电商与其他电商的不同之处:第一,它是自有品牌电商;第二,预售电商;第三,社会化电商或者叫社交化电商。小米的流量不需要购买,所以小米电商模式能够去掉中间所有的渠道,把中间成本降为零。

王东岳说:“只有站在比他人更高的地方,才能真正理解他人。”如果你陷在跟他人一样的思维体系之内,永远冲破不了思维盲区。所以,如果把互联网当做工具,就永远理解不了互联网的真谛;如果把互联网当做思维,就能产生巨大的商业价值。

降维化的本质就是0广告费、0库存、0渠道费,意味着天经地义的独立维度,消失了!

产品就是广告,社群就是渠道

如何在中间成本为零的情况下产生营收?产品就是广告,社群就是渠道。具体战术是六个字——单品、微利、海量。单品,每年只做一款产品,别人做几十款;微利,一开始不赚钱,最后赚得很多;海量,大市场,卖得多,成本降下来。

关于小米MIUI的设计,真正最懂雷军的人,还是周鸿祎,周鸿祎在雷军的微博后附了一条微博说:“很多人现在如火如荼忙着与小米打硬件配置、打性价比之战,但是发现很难,打着打着才如梦初醒:原来界面交互操作软件才是核心杀手锏,于是开始手忙脚乱地开发这个UI、那个UI。雷军遥遥告诉大家,还有很多互联网服务等着你们去慢慢追呢。现在再模仿小米犹如刻舟求剑,为时已晚。”

什么是互联网时代的二向箔?

第一是产品,第二是社群,两者构成了互联网时代的二向箔。

我们眼中产品和社群之间是什么关系?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把两者归纳到一个逻辑模型里,就是一个二维关系的逻辑模型。在这个模型里,第一维是产品,第二维是社群。产品第一重要,社群第二重要。

7、社群自组织

社群势能方程式:社群势能=产品质量×连接系数。这个公式也代表了两个意思:

第一,少产品可以产生大势能。在工业时代,如果你的公司变大,就会不停地开店,不停地卖货,不停地生产,而今天很少的产品就可以产生很大的势能。

第二,社群和产品是一回事。因为两者可以相互转换,你可以从公式的左边入手,也可以从公式的右边入手。

在社群势能方程式中,“产品质量”指的是产出、销售额、利润和市值,意义是增加最终产出,并且与顾客数相关;“连接系数”与粉丝数相关,指的是重复购买率、推荐率,意义是减少中间成本。

连接系数=f(连接数量,连接质量,连接频率)

8、总结李教授互联网思维。

如果我们把商业作为一个宇宙,把自己逼到极致,降到一个纬度,会是什么?是产品。所以,我的互联网思维,最基础的那一维是产品。

如果要给产品插上一个翅膀,让它成为一种高维文明,会加什么维度?我会加上社群。

产品和社群加起来就是互联网时代的二向箔,两者合一,就是产品型社群。它内在的运动方式就是“自组织”。

雷军有互联网思维“七字诀”——专注、极致、口碑、快。

我的互联网思维,是产品型社群“七字诀”——产品、社群、自组织。

我们这个派别叫产品型社群,或者叫产品社群派。颠覆式创新研习社就是产品社群派。

我们在产品部分提出功能为标配,情感成强需;在社群部分提出中间成本趋零,二次打击盈利;在自组织部分提出个人异端化,组织社群化。(自组织部分请见另一本书《互联网世界观》)

产品、社群和自组织绝对不是并列的关系,它们是有先后次序的。如果必须选一个就是产品;让产品升级起来就是社群;产品和社群的运转方式是自组织。这就是完整的互联网思维框架图。当然,这不过是通往真正的互联网思维的手指头而已。

最后,我们所接受的知识,都是根据不同企业的经历和社会现状研究,所以我们需要时刻保持进步,超越经验,不局限于经验。

精选书摘:

1、货真价实

同仁堂有一副对联:“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即使药材里每一味材料稍微变化一下,患者可能不知道,但是同仁堂也会坚持选用最好的原材料,做最好的药材。俗话说就是“货真价实”。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容易吗?同仁堂说:“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意思是说,在无人监管的情况下,做事不要违背良心,不要见利忘义;因为你所做的一切,上天是知道的。这是对自我的一种不断挑战。

2、 审美与简洁:至繁归于至简

“简洁”与“极致”一样,不是对功能的描述,而是对某种精神状态的描述。从工业时代到互联网时代,我们从注重功能体验转变为注重情感体验。

在乔布斯的演讲中经常会提到一句话:“在人文和科技的十字路口。”什么意思?意思是我们从科技时代走向了审美时代,表明他认为科技产品也要走情感路线。

3、马佳佳在一次分享时说,我们今天进入了一个精神消费的大时代。今天的90后,不曾在温饱线挣扎,不再关注商品的本质功能。独生子女更需要强烈的族群认同。关注点不再是产品是干嘛的,有什么效果,而是消费过程能给我一种什么样的感觉,能证明我是什么样的逼格。肉身终将玩不出新的花样,当产品不再是产品,将会迎来一场持久的精神征战。他们向往的是价值观层面的契合和精神引领。

关于Facebook社群分类和facebook群组是什么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