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痛人心的句子(刺痛人心的图片)

7月23日,北京八达岭野生动物园,一只老虎伤人。东北老虎公园一女子突然下车,被老虎打成重伤。她的母亲被另一只老虎杀死了,因为她试图下车去救她。事件曝光后,迅速引发热议,各方对归责问题的看法持续撕裂。

截至目前,“老虎伤人”事件的舆论发酵已经大大超出了一则社会新闻的范围。民情汹涌,爆炸性文章频发,舆论两极分化明显。

就在昨天,《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评论文章《舆论别成另一只伤人“老虎”》,指出“当段落比事实多,笑话比反思多,冷嘲热讽比个人关怀多的时候,这样的‘关注\’’必然会改变它的口味。\”

7月23日晚11点,北京医科大学第三医院一名家属站在手术室门口等待

全媒体派()整合舆情观察热点,试图从传播学角度,将汹涌澎湃的舆情与七个“问题片”联系起来,观察其背后的传播纹理和特点。

1.《回声室》的效果凸显:两极情感如何引爆?

“老虎伤人”事件后,微博成为重要的舆论场,各大媒体发起“被老虎咬的女游客是谁?”也有很多票。在@新浪四川发起的投票中,有25万人参加了投票。截至7月26日下午4点,93.7%的用户认为责任在女性游客。

在微博上,女游客“自己吃水果”的舆论也有压倒性优势。在用户个人判断的基础上,极化效应再次推动舆论发酵。

在社会网络时代,舆论中存在一种“选择性曝光”和“回音室”机制

从大量的社会评论中,受众可以找到大量与现有立场相似的观点,从而构建封闭的信息环境,进一步证明和强化原有立场。认为“女性游客更有责任心”的用户,通常会在参与投票、感知意见环境后,进一步强化自己的观点。

在情绪化的网络舆论环境下,讨论越是汹涌,批评女游客的“合唱”声就越大,甚至背离了事件本身。

二、舆论审判:观点先行,但讨论焦点误入歧途?

自从老虎伤人事件发酵以来,关于女游客下车原因和责任的官方意见还没有出来,但社交媒体上关于事件责任的讨论从未停止,网民和舆论似乎都给出了自己的裁决。

对此,腾讯主编贾加写道,“真正让人痛心的是,在这件事上,舆论领域一切都走入歧途”,“一切就像当年成都女司机的先例”,舆论审判再次上演。这一次,评论再次跑在事实的前面。

第三,舆论场被“紧急归因”,为什么围观群众焦虑不安?

针对当前复杂的舆论讨论,曹林评论《新华每日电讯》于《老虎咬人事件,评论不能跑在事实前面》年7月26日发表,指出当前舆论领域存在“紧急归因”和“单一归因”的倾向。事情一发生,他们就试图用来自道听途说的碎片化信息“做最后决定”。在这次事件中,随着“和老公吵架,冲出车外”的猜想,公众把“女人不分场合的恶作剧”归结为被老虎袭击的主要原因。

然而,这种“紧急归因”离不开当前开放话语空间中“离场干预者”的参与。这些网络远程围观者虽然不是直接的利益相关者,但对社会问题的责任感很强,他们的参与对网络舆情的衍生和走向有着直接的影响。

第四,社会“人肉”越来越差。你为什么热衷于“贴标签”?

在这起事件中,动物园和医院都没有正式解释事件的原因和细节。可以说除了事件现场的监控视频外,没有任何确认的信息。

然而,无论是在开放还是闭环的社交媒体传播链中,关于身份信息甚至家庭信息的谣言

4.伤人的老虎会被处死。

刺痛人心的句子(刺痛人心的图片)

且不说这些说法是真的还是“谣言”,但其传播属性与谣言相似。传播学学者克罗斯曾提出经典谣言公式:谣言=事件的重要性事件的模糊性公众的判断能力。本身就极度恐怖和好奇的“老虎吃人”事件,以及模棱两可的证据,让各种新闻像几何级裂变一样传播开来。

在这种情况下,标签效应再次生效。

在人肉搜索的作用下,当受害者被贴上“暴躁女”、“小三”、“医闹”的标签后,观众的同情开始与之前固化的印象打起了游戏,“母老虎遇上真老虎”有幸灾乐祸味道的论调悄然蔓延。

所以,当受伤丈夫的同事向媒体介绍,事发时当事人并不知道自己还在公园里,并且发布了“以为自己出来了,就这么一下车了”的消息时,不管真假,不可避免的,这只是笼罩在刻板印象中的大众心中的一种“推卸责任”的想法。

5.社会情绪被放大,“恶意”从媒体传播?

在舆论发酵的过程中,弥漫着一种强烈的“不满”情绪,一些自媒体也对这种情绪的传播起到了催化作用。

微信7月25日发布的文章《比老虎更可怕的,是一个人对规则的蔑视》《炒青番茄》至今已获得260万阅读量。在文章中,作者Zebra指出,“因为一点小争吵就敢在野生动物园开门的女人,这辈子一定会暴戾霸道,不会把任何规则当回事。发生事故不是她的不幸。如果没有意外,她真的很幸运。”文章还尖锐地指出,“一定要远离不守规矩的人,因为当闪电击中他时,可能会给你带来麻烦。\”

同时,这种对“米逢蒙”的看法也引起了其他媒体人的质疑。蓝鲸媒体发布了一份文件,称“有一种愤怒继续袭击被老虎袭击的受害者。”腾讯主编贾加写了一篇文章《被老虎咬伤的女人,承担着这个世界全部的恶意》。文章指出“当这个世界充满了各种不羁的混乱时,那些被伤害的人会把这个被老虎咬了的女人作为发泄的出口。”

在评论区,通过典型案例,将戾气放大,并有不少声讨“不守规矩者必有恶果”的声音,甚至出现了“活该”的好叫声。正义似乎是表达不满的一个出口。人们以“守规矩”的名义向被咬的女人扔石头。

6.热门话题vs .热门文章。新闻的伦理界限是什么?

某个特定生命的逝去,恰好“撞见”了舆论,就变成了被“消费”的案例。

围绕此事产生的“热点文章”频频炸朋友圈。然而,当一批公职人员争相吸引人们的注意力时,对事件的分析消失了,对安全的讨论消失了,对生命的恐惧也消失了。悲剧被视为“流动收割机”,伤者和老虎只是流动中的关键词。

我们问:是流量重要,还是理性讨论退货事件的原因更重要?

《人民日报》在评论中指出,舆论和各种媒体应该遵守新闻道德,主动履行责任,释放更多温暖的人性,少一些冷血的莫须有的指责;多想想“如何杜绝悲剧”,少想想“消费悲剧”。

此外,在这一事件中,关于新闻伦理的争议再次出现。微博上也有关于女性疤痕和面部肌肉撕裂的自媒体故事,图片没有经过马赛克处理。这种可能对受害者造成二次伤害的引人注目的做法显然是不合适的。

这是一个大众和媒体媒介素养不断提高的时代,但也有一部分回归到了叛逆期。

七、一个悲剧衍生的戏谑笑话,怎么笑?

这个极具社会话题属性的事件,除了“妈妈爱自己胜过爱丈夫”的话题感受外,一个奇怪的现象悄然发生:“男人争相带老婆去动物园”的段子开始在朋友圈传播。

从媒体的自我炒作和一定的社会心理,塑造了一个“又气又吵”的女性形象,这反过来引发了段子创作的兴奋和病毒式传播

我们不评价传播者的动机和心理,就像一大杯酒:“你真的想让他们全家都被老虎打死吗?”能够以这样的方式解读和思考一个生命的消失,冷血的看客什么时候才会停止调侃?

很多时候,在主流媒体还没有来得及澄清事件细节的时候,社交媒体自然被提升为替代媒体,你说一句话,公共话语领域就出现了实实在在的噪音。但是,在这么复杂的舆论领域,你我还是有清醒的头脑和认同感的。

====================

本文是《全媒派》的独家编辑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